中医理论

杏林妙手 中医传承 行医43载
Bingxin  Cai,as a doctor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have practised 43 years with great  reputation. 蔡炳新,漢方医の医者,男性, 医者をやるのは43年経過した,四種類の特効の専科の漢方薬を独創した.
 

      新闻报道      珍藏药方    祛骨消炎单方      资质荣誉    繁體    日本語

 

 

中医药常识

 
                               中药颗粒配方饮片
时 间:2005-12-23 17:26:15  阅 读: 310 次    责任编辑: 胡蓉

  目前,有关部门已正式推行中药颗粒配方饮片。这种中药颗粒配方饮片就是把单味中药提取浓缩,然后加入淀粉、糊精制成颗粒,分小包装装入塑料袋内,服用时几种不同颗粒放进一个杯中用开水冲服。对这种被冠以是中药饮片的改革、是推行中药现代化、是中医药与国际接轨的需要的中药颗粒配方饮片,有专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专家认为,这种颗粒“饮片”潜在的问题值得重视:它同传统中医开方用中药饮片煎煮成汤液让病人服用有很大的区别,效果到底如何目前尚在实验中而没有得出肯定的结论,大部分中医药专家对这种剂型缺乏统一的认可;中医药专家包括主张推广此种剂型的专家自己也不用这种饮片,更不敢给高级领导服用这种饮片;这种颗粒的价格比普通中药饮片平均价格高出二至三倍,直接增加了消费者的经济负担和公费医疗的支出;由于工艺简单,全国所有中成药厂都能生产;由于把有形的饮片变成了细小的颗粒,肉眼不能分辨其所用药材的真伪,因此极易被假冒仿制,市场上又很难监管,只能由药检部门用仪器进行检测才能判定,这样又造成检验费用大增;由于造假不能及时判断定论,造假者往往容易逃避查处,加重市场管理混乱;因为生产中加入了糊精、淀粉,且用塑料袋包装,因此很容易受潮变质、存放期短;由于单味包装、外出要带上多种不同的颗粒,不仅携带不方便、服用时也容易出现差错,没有开水就不能服用,因此使用也不方便;如果被假冒或质量有问题出口国外发生问题,又无法查清生产企业和假冒者给予惩罚,将严重影响我国传统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声誉和其他所有中药产品的出口等等。因此,有关部门对中药颗粒饮片的推广应慎之又慎,切莫为部门、单位或个人眼前一点利益而把我国传统中药的真正优势给毁掉了!

  专家同时指出,我国传统中医药的发展和走向世界,重点将体现在中医用中药饮片治疗病人和中医药专家们在中药方剂研究的突破和发展上,这是我国中医药发展的核心,而不是靠中成药和中药保健品,更不可能是颗粒饮片。来源 : 中国中医药报

吃中药也要讲究方法

    中药治病,不但要对症下药,服药方法也要恰当,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温服法:即药液不凉不热时服用,一般药物和补药多用此法。

  热服法:趁药液比较热时服用。热服可发汗解表,治疗内寒症,可助祛除沉寒痼疾,寒药热服可治假寒真热证。

   寒服法:将药液放凉或冷藏后服用。此法用于治疗内热症,寒服可助清解热毒。

  顿服法:即一次将药服完,能迅速发挥药效,适用于治疗重病和胃肠道疾病。

  频服法:即数次频饮或含咽,此法多用于咽喉疾病。

  冲服法:因沉香、木香等芳香药久煎影响药效,故先将药物置入杯中,趁热将汤药冲入杯内,温浸片刻后再服之。

  调服法:此法多用于犀角、羚羊角、牛黄、田七等药物。一般将这些药物另行研成粉末,用适量汤剂调和或用水、酒、醋、蜂蜜、蔗糖等调匀服下。

  送服法:丸、散、丹、膏等用温开水送服;祛寒药用淡盐水送服;活血化淤药用酒送服均可助药效。

  含化法:将药丸或药片含在口中,让其逐渐在口中溶化,以发挥疗效。

  空腹服法:空腹服药就是在饭前半小时或饭后两小时服药。主要用于驱虫、攻下或治疗四肢血脉病。

  饭前服法:饭前30-50分钟服药,治疗虚证和肠胃病时常选此法。

  饭后服法:饭后15-20分钟服药,治疗心肺疾病时常选此法。

 

中药的煎服方法

    
   中药的煎服法有多种多样,它是要据病情和医生用药的药性决定,煎服的方法恰当与否与药效的发挥和疗效是有一定关系。

     1、 煎药法:

   (1) 容器的使用:容器以陶砂罐为好,也可以用不锈钢容器,不可用铁器。

   (2) 水的选择:当然城里用自来水为主,也可用矿泉水、纯净水、干净的溪水,不可用热水浸泡中药,因为在药的表面可以生成一层膜影响有效成分的煎出;水以浸过药料上一寸为宜;水不可过多,也不可过少,过多喝苦药伤胃,过少影响药效煎出;

   (3) 火候的控制:一般中药以小火保持沸腾就可,但补益中药应该文火为主,煎开后三十分钟到四十分钟关掉,外感中药以武火急煎开后十分钟就可,现在家庭多用煤气和电炉为主煎药,煤气煎药应该小火多煎时间,电炉煎药一般开后就可关掉让余火慢慢煎出中药。

   (4) 药物的洗净:我们知道中药大多为植物为主,矿物药次之,多是从山上或园里拔出后晒干的,因此难免有砂、土等杂质存在,因此在煎前应该选择一下该洗的要洗该陶的要陶。如蝉衣、地龙砂土较多,应该先另洗。有的药物不要洗如枸杞、豆类等。最好是将药物放在水中陶洗一下过滤后泡上半小时后煎较好。

   (5) 煎药时间:一般中药煎三十分钟就可,但解表药只要煎开后十分钟就行,补益药可以文火慢煎开四十分钟后关掉;矿物、介壳类、有毒中药可以多煎一些时间。

   (6) 特殊药物的煎法与服法:

     A、先煎:某些矿物类、介壳类中药,如石膏、磁石、鳖甲、代赫石等,因质地坚硬应该先煎十分钟后加上其它中药一起煎;有的有毒如附片、川乌等也应该先煎;

     B、后下:某些芳香药、解表药、清热药不宜久煎,以防有效成分挥发;如薄荷、藿香、木香等;

     C、单煎:也称另煎。如某些名药材价格高为了尽可能减少浪费避免与他药同煎。常常另煎后与其它药液同服。如人参、高丽参、羚羊角、犀角等;

     D、 烊化:胶类药材如阿胶、鹿角胶等,为了避免粘锅,一般是将此药用单独的锅微煮后烊化,再加上其它药液一起服用。许多书上都写将药煎好后趁热搅拌加入其它药液,这方法往往都不能如愿。

     E、 装胶囊吞服:有的药物如三七、肉桂可以将它磨成极细粉后装空胶囊后吞服。

 

 

中药煎服方法参考:

良药缘何变“毒药”?

http://www.wzwb.com.cn/   2006年09月01日 15:08

    前段时间,鱼腥草中药注射液出现不良事件又把中药的用药安全问题推上风口浪尖。有关专家认为,服用中药时要注意安全,尤其是要科学煎煮中药;不然,中药也会让良药变成“毒药”。

中药也有两面性

近日,国外有些国家经过对中药的成分检测结果显示,不少中药被检测出含有重金属,并对中药发出了“封杀令”。对此,市中医院药剂科主任王显武表示,因为地表重金属含量较高的关系,很多中药成分中的重金属、矿物质等含量在检测中会超标,如含有砷、铅、汞等重金属成分,但是并不表示炮制出来的中药就含有毒性。

王显武药师认为,中药的作用就是利用药物的偏性来治疗疾病的。虽然生活中有很多中药是药食同源,如茯苓、苡仁、金银花等,但如果长期吃,就会出现各种副作用。如苡仁吃多了会导致大便干结;白茅根、金银花能凉血,吃多了会导致胃寒;生姜可以暖胃,却容易引起上火。中医讲究平衡,如使用中药过量或者时间过长,那么就会使药物的偏性积累到一定的量上,进而导致人体内阴阳失衡。

而作为代茶剂使用的中草药,虽然几乎不会出现副作用,但是也不宜进行大剂量、长时间地服用。

此外,中药在炮制过程中会改变其性能。中药的使用是组成复方的应用,药物的炮制方法就是根据组方的需求而定的。能够起到增强药性、充分发挥疗效的作用。药物炮制的目的就是溶出有效物质,调整其药性,趋利避害,发挥各自的擅长,消除各自的不利因素。也就是说,中药炮制就是让各种中药进行优化组合。如紫苏子炒后,会减弱其辛散之性,增强其温肺降气的作用,起到降气化痰、温肺平喘的功效。如何科学煎煮

王显武药师指出,现在很多人其实不知道中药的正确煎煮,这也影响了中药的药效发挥。他认为要掌握三个方面:

首先,要掌握好煎煮时间。

1.第一次煎药时,要把中药在冷水中浸泡半个小时以上(夏天20分钟以上,冬天半个小时以上)。这样可使干燥的药材变软,煎药时有利于有效成分浸出。另外,第一次煎药的时间不能过长。煎好后,放在一边冷却。

2.第二次煎药时,要用开水。王显武药师指出,这点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因为在第一次煎药中,会使含淀粉的药材糊化,如果用冷水一冷却,就会在锅底结块。

3.把两次煎好的汤药混合在一起,再分两次服用。而不是煎一次喝一次。因为第一次煎药是煎出药材的“气”,第二次才是煎出药材的“味”。只有将两次煎煮的汤药混合,才能达到中药最佳的药效。如果有时间,还可煎第三次,也要将三次煎好的汤药混合后分服。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多次煎煮要比一次长时间煎煮的效果好,两次煎煮能够煎出药材所含成分的80%,所以煎药的次数以两到三次为宜。

其次,要掌握几种特别的煎药方法,看得懂几个专用术语。

后下法:指的是气味芳香、含挥发油或不易长时间煎煮的药物,要在第一次煎药时,在将近煎好时将药物投入锅内。如钩藤、薄荷、大黄等中药。钩藤所含的藤碱在煎煮时间超过20分钟其降压成分会被破坏。大黄中的大黄甙成分对热不稳定,长时间加热会被分解掉,影响了其清热解毒的功效。

先煎法:先把几种药材煎煮20分钟左右后,再放进其他几种药材。主要是指矿石类、贝壳类和角甲类药材,如牡蛎、石膏、水牛角等,因其质地坚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一般要先煎30~40分钟,再与其他药物混合后煎煮。另有毒性药物先煎,久煎可达到减毒或去毒的目的。如乌头类药物,久煎可使乌\头\碱分解为乌\头原\碱,其毒\性只有原来的1/2000。如附\子久煎不仅能降低毒性还能增加强心作用。

调冲法:把某种药材单独放在专门的容器中,隔水调冲,主要是指胶类药物,如阿胶、鹿角胶、龟板胶等。待其熔化后再冲入煎好的汤药中。主要是因为胶类药物容易粘锅。还有一些贵重药物,如参类,也要单独煎煮。

捣冲法:将药物捣碎后倒入煎好的汤药中,再继续煎煮。主要是指有芳香气味的果实,如豆蔻、砂仁等。胡海珍

 

医医偶录·四诊以望问为最要》
                                
    望者,看形色也。闻者,听声音也。问者,访病情也。切者,诊六脉也。四事本不可缺一。而唯望与问为最要,何也?盖闻声一道,不过审其音之低响以定虚实,嗽之闷爽以定升降,其他则无可闻也。切脉一道,不过辨其浮沉以定表里,迟数以定寒热,强弱以定虚实。其他则胸中了了,指下难明,且时大时小,忽浮忽沉,六脉亦难定准,故医家谓据脉定症,是欺人之论也。惟细问情由则先知病之来历,细问近状则又知病之浅深。而望其部位之色,望其唇舌之色,望其大小便之色,病情已得八九矣,而再切其脉,合诸所问、所望困相符否?稍有疑义,则默思其故,两两相形,虚与实相形,寒与热相形,表与里相形,其中自有把握之处,即可定断。慎斯术也以往,其无所失矣。
 

业内人士称中药“有毒”未必有害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31日02:19 人民网-人民日报

  近日,国内许多媒体转载外电报道称,英国药物安全机构最近发现了数起中国传统中药产生严重副作用的案例,并发出严重警告。其中,一种“复方芦荟胶囊”的中药,因为其中含有“朱砂”,经检测发现其汞含量超过英国标准11.7万倍。

  一石激起千层浪。消息引发广泛关注,也引起人们对中药安全性等问题诸多疑虑。那么,如何看待这起“英国中药事件”?

  事件何以发生?

  不能用现代医学的西药规范标准,衡量不属于同一体系的中药

  “出现这类事件并不奇怪。”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振吉表示,该事件再次反映出分属不同医学体系的传统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矛盾和冲突。

  李振吉说,尽管中医药凭借突出的疗效,国际影响越来越大,但在现代医学一统天下的情况下,中医药的科学内涵、独有的医学理论体系并没有得到完全的认可。许多国家虽然允许中医药存在,也只是置于补充地位。

  “正是这种差异,导致往往用西药标准评价中医药,其矛盾、冲突之处,在现代医学的视野中,必然表现为中医药这样那样的问题。”

  不同的东西方文化理念,决定了现代医学和中医药的不同医学体系。李振吉解释,同是治疗疾病,现代医学的思维方式是“对抗”,直接针对病灶,有菌杀菌,有

病毒抗病毒,长了肿瘤切掉等等,强调其科学性和纯客观性。而中医药的思维方式是“平衡”,认为生病是因为人体“偏性”,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不平衡所致,治疗就是校正身体的“偏性”,所谓寒则热之、热则寒之等,以恢复原有的平衡,强调整体观照、辨证施治,强调健康而非疾病。

  中药安全吗?

  中药含有毒性成分,并不意味着对人体有害

  现代医学因为讲究“对抗”,抗生素很发达。中医药因为要校正“偏性”,实现“平衡”,如面对所谓的大“寒”大“热”时,使用含有毒性的中药,如砒霜等。从砒霜提取的有效成分治疗白血病就有特效,这在国际上已得到公认。

  “中药含有毒性成分,并不意味着对人体必然有害。”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曹洪欣认为,这是因为一方面,药材经过炮制可以减毒增效;另一方面,某些中药材的适量毒性可以起到以毒攻毒的治疗作用,而中药的复方配伍可有效抵消其毒性反应。

  不同于西药的单一成分,中药多是复方,由多味中药组成。复方的配伍讲究“君、臣、佐、使,相生相克”,或增强药效,或制约毒性,达到最好、最安全的疗效。有毒性的中药不会单独使用,而是与其他味药配伍,保证复方药在发挥总体疗效的同时,其中单味药可能产生的毒性也降到最低,这在体内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但如果以西药的标准静止地做检测,毒性必定超标,而事实上这样的中药是安全的。当然,它在中药配方内的量是有限定的,而且不能长期服用,有自身严格的规范。

  以事件中复方芦荟胶囊所含的罪魁祸首“朱砂”为例,根据2005年最新版的国家药典,朱砂有“清心镇惊、安神解毒”功效,古医籍中称为“安神之第一品”。但因为有硫化汞成分,尽管研究显示不会被人体吸收,但毕竟“有毒”,“不宜大量服用,也不宜少量久服,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在国家批准的200多个中药中均含有“朱砂”,以经典中药“朱砂安神丸”为例,朱砂与黄连、炙甘草、生地黄、当归配伍,其中朱砂为“君”药,黄连为“臣”药,而生地黄和当归为“佐”药,炙甘草和中调药,防朱砂质重碍胃,为“使”药。其中,佐药和使药的存在就是突显朱砂疗效的同时,尽可能减轻其毒副作用。

  建立在上述理论基础之上,中药虽含有毒性,但只要服用得法,对人体并无害处。李振吉说:“这显然是西医药的相关理论难以解释的。”

  中医药能走向世界吗?

  要拿出让世人信服的中药安全性、有效性数据,建立能在全世界应用的中医药国际标准体系

  “英国中药事件是一个缩影,折射出中医药在国际化过程中的机遇和挑战。”作为西方国家中中医药发展较快的国家之一,英国给曾数次来访的李振吉留下深刻印象。

  中医药在英国的较快发展,首先得益于毕业于广东中医药大学的罗鼎辉。这位女中医较早到英国,在唐人街开了一家中医皮科诊所。英国皮肤病患者较多,诊所开业不久,治好了不少西医治不好的皮肤病,再经媒体报道,很快在英国产生很大影响。来该诊所就医的英国病人,多时曾在诊所外排起长队,不得不由警察维持秩序。

  中医的疗效又引起英国议会的重视,认定中医为该国急需的紧缺人才,放宽中医赴英的限制。中医及诊所因此不断增多,至今已达3000多家,仅伦敦一地就达五六百家,而英国人口不过3000多万。“我1998年去英国时,大陆中

医院校的毕业生不过200多人,2004年再去时,已达1000多人了。”李振吉说。

  尽管中医药在英国发展迅速,但中医诊所至今仍属商业注册,不是行医注册,容易申请,中药也只是按食品类管理,不能写功能主治。中医毕竟是一种医学,却没有按医学来严格管理和规范,更谈不上按中医药自身的规律来管理。管理的滞后跟不上中医药的快速发展,必然导致中医人员良莠不齐、用“药”不规范等问题,此次中药事件的发生与此不无关系。

  “这种管理模式下的中医药,不代表中医药的真实水平,某种程度上是对中医药的扭曲。”曹洪欣认为,这也提醒我们,中医药界尚需拿出扎实的数据向世人证实其有效性、安全性,中医药固然是独立的医学体系,但这不应成为因拿不出可信证据给自己辩解的理由。因此,相关的中医药科研亟待加强。

  同时,“尽快建立中医药的技术、管理等国际标准体系,给世界一个真实的中医药学,促进其在全世界应用并为现代医学所认可。”李振吉说,目前这项工作已经启动,按照规划,“

十一五”期间将以我为主制定或提出3至5项中医药国际标准,参与制定或提出至少20项国际行业组织标准,推动中医药健康地走向世界。

本报记者 王淑军

 

 

 

 

中药研究概述

    在中国的辽阔大地和海域,分布着种类繁多、产量丰富的天然药材资源,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仅典籍所载,己达三千种以上。对于这些宝贵资源的开发与有效利用,己有悠久的历史,也是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物质基础。几千年来,以之作为防治疾病的主要武器,对保障人民健康和民族繁衍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这些药物中,植物性药材占大多数,使用也更普遍,所以古来相沿药学叫做“本草学”。

本草学典籍和文献资料十分丰富,记录着中国人民发明和发展医药学的智慧创造和卓越贡献,并较完整地保存和流传下来,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宝库中一个重要内容。由于中药的应用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的,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充分反映了中国自然资源及历史、文化等方面的若干特点,所以人们把它称为“中药”。中药学就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应用方法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药配伍

药物的用法包括配伍禁忌、用药禁忌、剂量和服法等几项主要内容。掌握这些知识与方法,按照病情、药性和治疗要求予以正确应用,对于充分发挥药效和确保用药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前人把单味药的应用同药与药之间的配伍关系总结为七个方面,称为药物的”七情”。其中首先谈到“单行”。单行就是指用单味药治病。病情比较单纯,选用一种针对性强的药物即能获得疗效,如清金散单用一味黄芩治轻度的肺热咳血,现代单用鹤草芽驱除绦虫,以及许多行之有效的“单方”等。它符合简便廉验的要求,便于使用和推广。但若病情较为复杂,单味药难以实现既分清主次,又全面兼顾的治疗要求时,便需同时使用两种以上的药物,药与药之间就会发生某些相互作用,如有的能增进或减低原有药效,有的能抑制或消除毒性和烈性,有的则能产生毒性或副作用。固此,在使用两味以上药物时,就必需有所选择,这就提出了药物配伍关系的问题。所以前人总结的“七情”之中,除单行者外,其余六个方面都是谈配伍关系。现分述如次。

1.相须: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其原有疗效。如石膏与知母配合,能明显地增强清热泻火的治疗效果;大黄与芒硝配合,能明显地增强攻下泻热的治疗效果。

2.相使: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种共性的药物配合应用,而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能提高主药物的疗效。如补气利水的黄芪与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时,茯苓能提高黄芪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清热泻火的黄芩与攻下泻热的大黄配合时,大黄能提高黄芩清热泻火的治疗效果。

3.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和消除,所以说生半夏和生南星畏生姜。

4.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由此可知,相畏、相杀实际上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是药物间相互对待而言的。

5.相恶:即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与另一药物相作用而致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药效。如人参恶莱菔子,因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

6.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如“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若干药物(见“用药禁忌”)。

上述六个方面,其变化关系可以概括为四项,即在配伍应用的情况下:(1)有些药物因产生协同作用而增进疗效,是临床用药时要充分利用的;(2)有些药物可能互相拮抗而抵消,削弱原有功效,用药时应加以注意;(3)有些药物则由于相互作用,而能减轻或消除原有的毒性或副作用,在应用毒性药或剧烈药时必须考虑选用;(4)另一些本来单用无害的药物,却因相互作用而产生毒性反应或强烈的副作用,则属于配伍禁忌,原则上应避免配用。

基于上述,可知从单味药到配伍应用,是通过很长的实践与认识过程,逐渐积累丰富起来的。药物的配伍应用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药物按一定法度加以组合,并确定一定的分量比例,制成适当剂型,即为方剂。方剂是药物配伍的发展,也是药物配伍应用的较高形式。

中草药所含化学成分很复杂,通常有糖类、氨基酸、蛋白质、油脂、蜡、酶、色素、维生素、有机酸、鞣质、无机盐、挥发油、生物碱、甙类等。每一种中草药都可能含有多种成分。在这些成分中,有一部分具有明显生物活性并起医疗作用的,常称为有效成分,如生物碱、甙类、挥发油、氨基酸等。中草药之所以有医疗作用,主要因所含有效成分所致。除过去早有研究并已广泛应用的许多中草药有效成分,如黄连中抗菌消炎的小檗碱(黄连素)、 麻\黄\中平喘的麻\黄\碱、萝芙木中的降压成分利血平等外,近年来,国内外均陆续发现了更多的中草药有效成分,特别是在抗肿瘤、治疗心血管疾病和慢住气管炎等疾病的生物活往成分方面研究得更多。另一些成分则在中草药里普遍存在,但通常没有什么生物活性,不起医疗作用,称为"无效成分",如糖类、蛋白质、色素、树脂、无机盐等。但是,有效与无效不是绝对的,一些原来认为是无效的成分因发现了它们具有生物活性而成为有效成分。例如蘑菇、茯芩所含的多糖有一定的抑制肿瘤作用;海藻中的多糖有降血脂作用,天花粉蛋白质具有引产作用;鞣质在中草药里普遍存在,一般对治疗疾病不起主导作用,常视为无效成分,但在五倍子、虎杖、地榆中却因鞣质含量较高并有一定生物活性而是有效成分;又如粘液通常为无效成分,而在白及中却为有效成分等。

四气五味

药物治病的基本作用不外是法除病邪,消除病固;恢复脏腑功能的协调,纠正阴阳偏胜偏衰的病理现象,使之在最大程度上恢复到正常状态。药物之所以能够针对病情,发挥上述基本治疗作用,乃是因为各种药物各自具有若干特性和作用,前人也称为药物的偏性,意思是说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把药物治病的多种多样的性质和作用加以概括,主要有性、味、归经、升降沉浮及有毒、无毒等方面,统称为药物的性能。

药物性能的认识和论定,是前人在长期实践中对为数众多的药物的各种性质及其医疗作用的了解与认识不断深化,进而加以概括和总结出来的,并以阴阳、脏腑、经络、治疗法则等医学理论为其理论基础,创造和逐步发展了中药基本理论。是整个中医学理论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药物都具有一定的性和味。性与味是药物性能的一个方面。自古以来,各种中药书籍都在每论述一药物时首先标明其性味,这对于认识各种药物的共性和个性,以及临床用药都有实际意义。药性是根据实际疗效反复验证然后归纳起来的,是从性质上对药物多种医疗作用的高度概括。至于药味的确定,是由口尝而得,从而发现各种药物所具不同滋味与医疗作用之间的若干规律性的联系。因此,味的概念,不仅表示味觉感知的真实滋味,同时也反映药物的实际性能。

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古时也称四气。其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而温与热,寒与凉则分别具有共同性;温次于热,凉次于寒,即在共同性质中又有程度上的差异。对于有些药物,通常还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词予以区别。药物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板蓝根对于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寒性。反之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而上,如附子、干姜对于腹中冷痛、脉沉无力等寒证有温中散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热性。在治则方面,《神农本草经》云:“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素间.至真要大论》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是基本的用药规律。

此外,还有一些平性药,是指药性寒、热之性不甚显著、作用比较和缓的药物。其中也有微寒、微温的,但仍未越出四性的范围;所以平性是指相对的属性,而不是绝对性的概念。

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种味。有些药物具有淡味或涩味,实际上不止五种。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种滋味,所以仍然称为五味。不同的味有不同的作用,味相同的药物,其作用也有相近或共同之处。至于其阴阳属性,则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综合历代用药经验,其作用有如下述。

辛:有发散、行气、行血作用。一般治疗表证的药物,如麻\黄\、薄荷,或治疗气血阻滞的药物,如木香、红花等,都有辛味。

甘:有补益、和中、缓急等作用。一般用于治疗虚证的滋补强壮药,如党参、熟地;和拘急疼痛、调和药性的药物,如饴糖、甘草等,皆有甘味。甘味药多质润而善于滋燥。

酸:酸有收敛、固涩作用。一般具有酸味的药物多用于治疗虚汗、泄泻等证,如山茱萸、五味子涩精敛汗,五倍子涩肠止泻。

涩:与酸味药的作用相似。多用以治疗虚汗、泄泻、尿频、精滑、出血等证,如龙骨、牡蛎涩精,赤石脂能涩肠止泻。

苦:有泄和燥的作用。泄的含义甚广,有指通泄的,如大黄,适用于热结便秘;有指降泄的,如杏仁,适用于肺气上逆的喘咳;有指清泄的,如栀子,适用于热盛心烦等证。至于燥,则用于湿证。湿证有寒湿、湿热的不同,温性的苦味药如苍术,适用于前者;寒性的苦味药如黄连,适用于后者。此外,前人的经验,认为苦还有坚阴的作用,如黄柏、知母用于肾阴虚亏而相火亢盛的痿证,即具有泻火存阴(坚阴)的意义。

咸:有软坚散结、泻下作用。多用以治疗瘰疬、痰核、痞块及热结便秘等证,如瓦楞子软坚散结,芒硝泻下通便等。

淡:有渗湿、利尿作用。多用以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如猪苓、茯苓等利尿药。

由于每一种药物都具有性和味,因此,两者必须综合起来看。例如两种药物都是寒性,但是味不相同,一是苦寒,一是辛寒,两者的作用就有差异。反过来说,假如两种药物都是甘味,但性不相同,一是甘寒、一是甘温,其作用也不一样。所以,不能把性与味孤立起来看。性与味显示了药物的部分性能,也显示出有些药物的共性。只有认识和掌握每一药物的全部性能,以及性味相同药物之间同中有异的特性,才能全面而准确地了解和使用药物。

 

中药制剂的历史沿革与成就

    中药制剂和剂型在中国创用甚早,夏商时代(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已有药酒、汤液的制作和应用。《内经》载医方13首(实有12首),记述了汤、丸、散、膏、丹等剂型,并对各种制剂的制法、用法用量及适应证均有较明确的规定。此外,书中还专列出汤液醪醴论篇,论述了汤液醪醴的制法和用途。该书虽然问世于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221年以前),但作为中国现存中医学文献最早的一部典籍,较全面地总结了前人医药学经验,不仅奠定了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基础,而且也开创了中药药剂学的先河。

秦汉时代(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中国药物制剂的知识和理论有了显著的发展。伟大的医药学家张仲景(公元142~219年)编著《伤寒论》和《金匾要略》,两书共收医方314首,其中记载有煎剂、浸剂、丸剂、散剂、酒剂、浸膏剂、糖浆剂、洗剂、软膏剂、栓剂等十余种剂型。书中各种制剂的药物加工炮制功、加水量、煮取量、用法用量等项均有明确规定,制剂的制备方法更为完备,其中很多内容蕴涵着相当深刻的道理。此外,书中首次记载了用炼蜜、淀粉糊及动物胶汁做为药剂的赋形剂,至今仍在沿用。张仲景对汉以前医药学出色的总结和创造性的成就,为中国后世医药学(包括药剂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树立了典范。

晋唐时代(公元265~960年),葛洪(公元281一341年)著《肘后备急方》,书中记载了铅硬膏、干浸膏、蜡丸、浓缩丸、锭剂、条剂、尿道栓剂、饼剂等剂型。唐代,由于国内经济文化的发展并与国外交流,有力地促进了医药事业的发展,相继问世了集唐以前方剂之大成的医药类书,如孙思邈编著出《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王焘编著出《外台秘要》等巨著。这些书籍不仅收载了成书以前的有效方剂,并且广泛搜集了大量民间验方。单方,从而更加丰富了中药制剂的内容。

两宋时代(公元960~1279年)是中国中成药大发展的时期。1076年宋政府初在京都设立了太医院卖药所(后改称太平惠民局)及修合药所(后改称和剂局),制备九、散、膏、丹等成药出售,其后又在全国各地设置分支机构多所,此为中国官营商业性药房之始。为了给成药生产提供依据,于1078年由陈师文等人修订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出版,尔后又经数次增补,载方由297首增至788首,成为中国第一部中药制剂规范,其收载的很多方剂和制法至今仍为传统中成药制备与应用时所沿用。

明清时代(公元1368一1911年),中国医药事业随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兴衰而起落。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1518一1593年)编著《纲目》,不仅总结了16世纪以前中国人民用药的丰富经验,而且以他的成就大大丰富了中医药学内容。全书收载药物1892种,方剂10000余首,剂型近40种。从药剂学角度来看,该书充分展示了祖国医药学在药物剂型方面的绚丽多彩。清代前期,中医药学尚有一定发展,如温病学派的形成,制订出不少医治温热病的效方。这个时期,创建或扩大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前店后厂式中药房,制备出数十种至今仍在应用的名牌传统中成药,还使中药传统饮片逐步走向规范化。然而到清代后期,由于闭关锁国,加之外敌入侵,致使大量洋药、伪药及毒品泛滥、使国药业遭受严重摧残。到解放前夕,中药制剂生产仍停留在手工式作

 

各类化学成分

    中草药所含化学成分很复杂,通常有糖类、氨基酸、蛋白质、油脂、蜡、酶、色素、维生素、有机酸、鞣质、无机盐、挥发油、生物碱、甙类等。每一种中草药都可能含有多种成分。在这些成分中,有一部分具有明显生物活性并起医疗作用的,常称为有效成分,如生物碱、甙类、挥发油、氨基酸等。中草药之所以有医疗作用,主要因所含有效成分所致。除过去早有研究并已广泛应用的许多中草药有效成分,如黄连中抗菌消炎的小檗碱(黄连素)、麻\黄\中平喘的 麻\黄\碱、萝芙木中的降压成分利血平等外,近年来,国内外均陆续发现了更多的中草药有效成分,特别是在抗肿瘤、治疗心血管疾病和慢住气管炎等疾病的生物活往成分方面研究得更多。另一些成分则在中草药里普遍存在,但通常没有什么生物活性,不起医疗作用,称为"无效成分",如糖类、蛋白质、色素、树脂、无机盐等。但是,有效与无效不是绝对的,一些原来认为是无效的成分因发现了它们具有生物活性而成为有效成分。例如蘑菇、茯芩所含的多糖有一定的抑制肿瘤作用;海藻中的多糖有降血脂作用,天花粉蛋白质具有引产作用;鞣质在中草药里普遍存在,一般对治疗疾病不起主导作用,常视为无效成分,但在五倍子、虎杖、地榆中却因鞣质含量较高并有一定生物活性而是有效成分;又如粘液通常为无效成分,而在白及中却为有效成分等。

中草药化学成分不仅与中草药的医疗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对于鉴定中草药的品种、质量以及加工炮制、贮藏、栽培引种、资源发掘都有重要意义。因此,在研究中草药的工作中,必须了解中草药化学成分的组成、性质、分布、以及对中草药成分的鉴定、含量测定、提取分离、结构鉴定等有关知识。